端牢中國飯碗,既要汗水,更要智慧。
5月的新洋農場,麥浪翻涌。蘇墾農發新洋分公司新西生產區19大隊河南12號麥田上空,一架搭載北斗導航系統的植保無人機正精準飛行。田埂上,“95后”隊長張中寧緊盯操作屏,指揮技術員對2500畝小麥實施“一噴三防”。生物藥劑均勻灑落,既提升小麥抗逆性,又同步防治赤霉病、蟲害與干熱風。“農時不等人,必須爭分奪秒!”他的嗓音因連日忙碌而沙啞,眼里卻閃著光。
今年“五一”假期,新洋分公司的田間地頭呈現出一片繁忙景象。為應對小麥干旱和赤霉病威脅,分公司全員放棄休假,以“零調休”的默契打響攻堅戰。除了結合無人機葉面噴施水溶肥、增強秸稈韌性、促進養分高效利用外,張中寧還帶領團隊采用“中心溝淹水”法,通過緩慢滲水提升地下水位,讓小麥根系“喝飽水”。這套“科技+傳統”的組合拳,為夏糧穩產構筑了一道堅實防線。
這是張中寧扎根田間的第三個年頭。2022年,他從揚州大學農藝與種業專業研究生畢業,懷揣著對現代農業的滿腔熱忱,加入了新洋分公司。“書本知識不落地,終究是紙上談兵。”為摸透農事,張中寧主動申請從農業中心技術員“下沉”到生產大隊,白天跟在老隊長身后學習灌溉、施肥、病蟲害防治知識,夜晚研讀農業科技文獻,琢磨如何將理論轉化為生產力。短短兩年間,他從農業中心技術員到大隊技術員、副隊長,再到獨當一面的隊長,歷經四個崗位,從“學院派”職場新人蛻變為名副其實的“田管家”。雖然皮膚曬得黝黑,雙手磨出老繭,他卻練就了統籌無人機飛防、機械化播種、精準化田管的過硬本領。
2024年“三秋”農忙時節,剛任隊長的張中寧將懷孕中的妻子獨自留在市區,自己把床鋪搬進了大隊板房。30多個日日夜夜,他凌晨打著手電查田補漏,深夜核對植保數據,日均睡眠不足6小時。“水稻搶收那幾天,連軸轉是常事。皮膚曬黑了,但心里更亮堂了。”他看著身后成片苗壯葉厚的麥田,很是欣慰。這片麥田,見證著他的辛勤付出和迅速成長。
“農業的未來在科技,更在年輕人。”與泥土打交道越多,張中寧越發堅信,現代農業必須實現從“靠天吃飯”到“科技種田”的轉變。于是,他帶領全員參加農用無人機培訓,實現飛防作業自主操作,每畝機械成本直降19元;針對過往統管模式的產量瓶頸,引入水稻生長調節劑試驗,成功實現增產15%。用無人機巡田監測“黃塘”、調試精準施肥系統、優化中心溝滲水技術……如今,張中寧又在小麥田里試驗新方法。“小面積試驗,成功了再推廣。”他摩挲著沾滿泥巴的眼鏡,笑容中透著自信。
從象牙塔到泥土地,張中寧的青春與麥穗一同拔節生長。在張中寧的身后,還有越來越多的“新農人”,他們有知識、懂技術、善創新,正接過科技興農的接力棒,讓高標準農田里“長”出大數據,用智慧激活每一寸沃土。正如張中寧常說的那句話:“端牢中國飯碗,既要汗水,更要智慧。”
通訊員 邱玲娜 記者 陶睿
來源:江蘇工人報2025年7月17日第4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