暮色籠罩著臨海農場農機總站的車庫,焊花在夜色中閃爍,如同點點星光。一位農機技師半跪在新改裝的收割機旁,手持扳手在螺栓間精準轉動。他叫徐登祥,一位與農機相伴36年的“老把式”。從青澀的農機學徒到技術骨干,從基層機耕隊隊長到農水中心副主任,他用“把論文寫在大地上”的執著,在廣袤農田里書寫著新時代農機人的堅守與擔當,榮獲江蘇農墾2024年度“先進個人”稱號。
初入機耕隊時,面對轟鳴的拖拉機與復雜的機械,非科班出身的徐登祥滿心迷茫。“初次摸方向盤,手心全是汗,踩離合器時腿都打顫。”他回憶道。但他沒有退縮,而是跟著師傅從辨認齒輪、軸承學起,白天練操作,晚上啃《農機維修手冊》。為了精進技術,他常在拖拉機旁一蹲就是12小時,反復拆裝發動機、調試播種機,直至對每個部件了如指掌。憑借這股韌勁,他逐漸成長為技術骨干。
在擔任蘇墾農發臨海分公司一生產區農機站站長期間,徐登祥大展身手。他創新推廣稻麥全程機械化作業,研制偏置式播種機,改造約翰迪爾聯合收割機的脫粒、分離、切碎系統,有效降低收割損失率,莖稈細碎度小于5厘米。他加強農機管理,為農機手調整農機具,他所在的生產區作業質量、糧食產量位列蘇墾農發臨海分公司前列。農機駕駛員們紛紛稱贊:“徐隊長經手的機器,從沒掉過鏈子?!?/p>
外拓基地順泰生產區的挑戰同樣艱巨。面對鹽堿地種植的特殊性,徐登祥白天駕駛機械作業,夜里蹲在維修間研究方案,改裝犁具、調整參數,硬是讓“鐵?!痹邴}堿地上犁出了豐收的希望。順泰生產區的產量效益多年位居蘇墾農發各分公司外拓生產區前列,這背后是徐登祥無數個日夜的堅守與付出。
調任蘇墾農發臨海分公司農水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后,徐登祥又迎來新挑戰——探索推進6000余畝高標準農田平整。他帶領團隊白天扛著激光測繪儀跑田塊,夜晚在車間加班維修保養機械。激光測繪儀的紅點在土地上跳躍,大馬力拖拉機拉著激光平整機削平一個個土丘,農水中心工作人員精準實施衛星平整技術措施,將土地落差嚴格控制在5公分以內。為趕“三夏”農時,大家爭分奪秒,機械全部上陣,駕駛員回憶:“最忙的時候,吃飯都沒有時間,就是礦泉水就著饅頭對付下。”土地平整項目取得顯著成效,每畝節省200余元,為分公司大面積推進土地平整和高標準農田建設提供了樣本。站在平整的田頭,看著機插的秧苗整齊抽穗,他布滿老繭的手掌輕輕撫過稻穗,眼里滿是欣慰。
秋收時節,稻子刷刷地被整齊喂進收割機,徐登祥改裝的收割機正高效作業。這些收割機經過精心改良:更換清選篩增加清選面積,改造分離凹板提升脫粒效率,調整發動機皮帶輪降低油耗,增設雙層割刀省去滅茬工序。秋收前,徐登祥早早開始研究,對收割機進行革新改造,收割損失率大大降低,優化了流程,降低了作業成本。農機總站車間里,加裝氣剎的拖車、雙層割刀改裝的收割機、專用割臺加固改裝的油菜收割機、正反旋播種機……各式改造的農機整齊排列。經他改良的農機,成為“三夏”“三秋”生產的主力軍?!熬拖胫趺醋屴r機作業效率發揮更高、播得更準、收得更干凈?!毙斓窍樾χf。
暮色中,徐登祥駕駛新改裝的智能收割機緩緩歸倉。36年,從東方紅到北斗導航智能農機,他的掌心早已磨出老繭,卻始終緊握農機人的初心。正如他常說的:“農機是農業現代化的‘鐵脊梁’,我愿做一輩子的‘鐵匠’?!?/p>